泱泱华夏历史,有着太多人们耳熟能详的风云人物,他们身上的精神和事迹值得我们学习。今天笔者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位福建籍名人,这位福建人和历史上同为福建人的朱熹、郑成功、林则徐等耳熟能详的闪耀之星相比略显黯淡。但事实上他所做出的成绩和贡献并不亚于那些家喻户晓的名人。
他的名字叫黄乃裳。黄乃裳先生出生于1849年的福建闽清坂东镇,年少时期的黄乃裳家境贫寒,全家以务农为主,身为社会最底层的他不忘刻苦读书、努力学习,就像当时绝大多数生活在这一阶层的知识分子一样,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如果黄乃裳先生学优则仕的目标不动摇的话,凭借他的才华和勤奋最终登科及第,然后进入晚清的官僚体系,通过默认满人制定的官场规则或可成为朝廷中枢的要员,或不畏强权成为清正廉洁的地方父母官。也许,在浩瀚的历史长流中黄乃裳先生的只能留下一丝涟漪。可是,黄乃裳先生后来所做出的选择和取得的成绩却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19世纪六十年代,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后,大量西方的传教士涌入中国。福州作为通商口岸自然给各种教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其中以基督教美以美会对青年时期的黄乃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乃裳加入基督教后,他开始立志学习英文,通过几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取得了见习传教士的资格。之后他开始跟随牧师去闽江沿岸各地传道,如福州、古田、延平、沙县等地。在传道的过程中他不仅唤醒了很多麻木的民众,还发展了很多信教教徒,这也为他日后开辟那片蛮荒之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黄乃裳先生积极投入到推动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的各种公共事业中,例如:翻译书籍、宣传公共健康、提倡妇女解放、发起反缠足运动、办报纸、办学校等。其中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的英华英语学校的最早前身英华书院就是由黄乃裳先生亲自督办的,他当初这样说道:“中国的积弱由于民智不开,而开通民智有治本、治标二法:办学为治本之图,办报为治标之计。”这所英华书院后来培养了一位世界顶级数学家,他的名字叫陈景润。
关于反缠足运动,黄乃裳先生亲自从自己的妻子钱氏开始改革,他主动要求新婚妻子解下裹脚布,从此解放她疼痛的双脚。后来钱氏定居在台湾之后给曾孙黄碧瑶写曾祖父的回忆录时口述道:“你的曾祖父是个好人,好人呐!他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对我和子女们从来不发脾气。”可以说,黄乃裳的妻子比同时代的女性要幸运的多。黄乃裳身上的人格魅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自己的家人,包括他的弟弟黄乃模,黄乃模后来是“致远舰”的副舰长,在甲午海战中,他和“致远舰”舰长邓世昌一起壮烈殉国!家人中还有黄乃裳的两个女婿,分别是林文庆和伍连德,前者是后来厦门大学的校长,后者是医学博士,曾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提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亲眼目睹了外敌入侵、国家孱弱、官员腐败和民生凋敝之后,黄乃裳决定重走科举之路,试图用仕途晋升的方式来扩大基督教在国内精英阶层中的影响力。此时恰逢中日甲午海战的爆发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考中举人的黄乃裳和知识精英们集体“公车上书”,反对朝廷与日本议和,并提出迁都和变法的主张。可是朝廷拒绝改革和冷漠的态度让黄乃裳陷入了沉思,回到福州之后他开始自筹资金创办福建省第一份现代报纸——《福报》。这份报纸在文化与思潮方面,对福建地区知识分子和客商们以及福州的广大读者产生了实质性的深远影响。
1898年,49岁的黄乃裳再次选择北上,在北京他积极的同维新运动的领袖们“康梁”交往,在变法期间他不断上书给光绪帝提出自己的改革内容。可是,维新运动仅仅持续了百日就宣告失败,他也被朝廷列入了通缉的名单。他又一次回到了家乡闽清,经过两次挫折和打击之后,他对清廷这个腐朽政权已不抱任何希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黄乃裳先生痛定思痛之后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南洋,他决定去做一个“开荒者”,一个中国的“哥伦布”。为了躲避清廷的通缉,也为了家乡贫苦百姓的未来,他打算再造一个“福州”,一个自由的“新福州”!
1899年,黄乃裳举家来到了新加坡,他开始在东南亚寻找心目中合适的“沃土”,在这里也遇到仰慕已久的国父孙中山先生。这是黄乃裳第一次见到这位伟大的领袖,他被孙中山先生身上的谈吐和气质所征服,经过两人深度探讨和交流,都认为中国唯有彻底革命走共和制这条路才能挽救这个国家和民族!黄乃裳赞美孙中山为中国的“华盛顿”。在南洋,黄乃裳结识了许多爱国华侨,其中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陈嘉庚先生。之后黄乃裳寻找到了合适的移民垦殖地——马来西亚的诗巫。他和当地政府签订了开垦协议,之后冒着生命危险分三次回到家乡把大约一千多位村民带到了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在诗巫,黄乃裳和村民们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对待开垦事业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然而,伴随着开垦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新的挑战和机遇似乎又在考验着命运多舛的黄乃裳。1904年,他由于债务纠纷被迫离开了这片朝夕相处的“新福州”诗巫。临行前,他把垦荒事物全权委托给了一个美国的牧师打理,还不忘郑重的告诫继续留在诗巫的闽清老乡:不要忘记你们从哪里来,更不要忘记你们的语言福州话!要记得把我们的故事讲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从那以后,黄乃裳先生再也没有踏上过这片异国他乡。截止2022年,诗巫是砂拉越(马来西亚的一个省名)的第三大城市,人口约30万,其中华人占比40%,约12万。在华人中,99%的商业从业者为福州人,至今依然用福州话作为母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福州”!
黄乃裳先生的故事还没有结束。1905年,当他得知孙中山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之后,毅然选择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的负责人之一。根据同盟会总部的部署,黄乃裳利用自己在英华书院当教务长和基督教青年会会长的身份积极的在福州暗中发展革命进步青年。6年之后爆发的由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中,牺牲的72名黄花岗烈士当中福建籍就有20名,黄乃裳的学生就占到了一半。
1911年10月10号,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革命党的胜利不仅鼓舞了全国的斗志,还敲响了清政府的丧钟。1911年11月9号,福州光复!黄乃裳和他的炸弹队对福州的光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年的夙愿,多年的等待,多年的翘首以盼,多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在那一刻让这位年逾花甲的62岁老人喜极而泣。多年之后他再次回到故乡闽清为家乡贫困人民谋幸福用尽自己最后的力量。1924年,老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我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也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感慨吧。福州人民没有忘记他,解放后台江区的一条路被感恩的福州人民命名为“乃裳路”!马来西亚的华侨也没有忘记他,在当地为他树立了名垂史册的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给予黄乃裳先生极高的评价,称之为“华侨的楷模”和“民族的骄傲”!
由于篇幅有限,关于黄乃裳后续的详细故事就不在此撰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福建地方志和海峡华侨杂志去感受他的光辉事迹。 据笔者近期获悉,黄乃裳生平事迹将开拍成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我相信可以很好成为一张福州城市的宣传名片。它将进一步推动大福州与国际的融合,也会促进福州本土文化在世界各个地区更广泛深入的传播与交流。
最后笔者想表达的观点是,纵观黄乃裳先生的一生,有着太多的标签:基督教徒、革命者、垦荒人、华侨领袖、教育家、思想家等等,他一生为国为民,殚精竭虑。他何止是开拓了一片未知的土地,更是开启了很多人的思想启蒙。今天处在新时代发展的我们,不仅要感知历史的温度,更要传承一种精神和力量!